據路透社,中國對“外國垃圾”的戰(zhàn)爭仍在繼續(xù)。
在中國向世界貿易組織(WTO)表示將禁止“固體廢物”進口不到三年后,它已經接近做到這一點。
塑料進口已經停止,世界其他地區(qū)現在正試圖找出如何處理所有運往中國回收的材料。
金屬都是下一個。根據配額制度,廢銅、廢鋁和廢鋼的進口正在穩(wěn)步減少,明年年底將全面禁止進口。
除非有人能說服北京相信“廢品”不是“廢物”。全球貿易流動可能會迷失在可回收金屬的中英文定義之間。
中國自己的銅業(yè)一直在游說北京方面對高品級廢銅進行重新分類,以防止一種原材料來源徹底中斷。去年,這種原材料占中國銅消費量的10%左右。
北京方面仍在考慮此事。
即使它同意,預計的純度門檻也會很高,只有一小部分當前進口的廢料符合標準。
此外,全球貿易流動已經中斷,廢銅地圖正在重新繪制,這對中國和世界其它地區(qū)都有影響。
數字計算
中國于2017年12月將“第7類”材料移至受限制進口清單,開始了對廢銅的限制,隨后在2018年底全面禁止進口。
世界其他地方已經為各種形式的廢銅建立了一個細致入微的分類體系,但在中國,數字才是最重要的。
“第7類”包括通常分級低于60%銅的材料,在使用前需要拆卸。想想未剝去的電線、發(fā)動機部件或散熱器。
去年中國廢銅進口量的下降了32%,從360萬噸降至240萬噸。
來自所有主要供應國的資金流,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日本是在禁令發(fā)布之前最后一次對低品位材料進行去庫存。
接下來是“6類”材料,一些純度最高的交易廢料,最高可分級為95%的銅。今年7月,它被移至限制進口名單,明年年底將全面禁止進口。
今年前10個月,進口量進一步下降32%,至130萬噸。
美國受到的打擊最大
受影響最大的是美國,該國歷來將其廢銅出口的70-80%運往中國。
去年,在中美貿易爭端的初期,中國對美國廢銅征收25%的關稅后,“第7類”禁令的影響更加復雜。
今年1-10月,美國廢銅進口量僅為8萬噸。就在2017年,它們的年產量超過50萬噸。即使是現在進入中國的涓涓細流,也基本上被指定為“加工”進口,這意味著它正在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出口。
美國的應對措施是,將低品位廢料出口到馬來西亞,以進行清潔和加工,然后再運往中國。去年出口量從2017年的5600噸躍升至12萬噸。
因此,馬來西亞現在位居中國廢銅供應商榜首也就不足為奇了。2019年的前10個月,進口量從去年全年的9萬噸激增至23.8萬噸。
達標
盡管中國的廢金屬進口量大幅下降,但由于低等級材料被拒之門外,純度水平有所上升。
根據銅的體積、價值和價格計算,中國進口銅的平均含量今年迄今已飆升至83%,而2017年全年的平均水平為42%。
這些數字表明,就銅的含量而言,去年廢銅進口量的下降幅度很小。
然而,中國國有研究機構安泰科(Antaike)表示,二級精煉廠的工作重點是產量,有證據表明,它們一直在轉向重熔錠等替代原料,而重熔錠的進口量一直在飆升。
此外,由于“6類”廢金屬的進口在明年的禁令出臺前一直受到配額限制,進口量受到的打擊只會更大。
即使北京同意將某些廢料重新分類為“高級可回收銅”,也很少有供應商能夠達到該臨界值,據信其純度約為95-96%。
馬來西亞的離岸加工商似乎已經預料到了這一點,轉而生產一種類似于粗銅的產品,分級通常在98%以上。
但是,他們或其他半加工銅供應商似乎不可能填補迫在眉睫的廢料缺口。
失蹤的銅
這個廢品故事還有另一個同樣重要的方面。
去年全球廢銅貿易萎縮,歐盟出口下降24%,美國出口下降10%,盡管與馬來西亞的貿易發(fā)生了改變。
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師估計,由于與中國失去貿易,2018年約有30萬噸含銅廢料丟失。(“A Primer on Copper Scrap”,2019年4月)
如果一個類似大小的銅礦消失了,這將是頭條新聞。這是一個不透明的廢品行業(yè),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一點。
最好的辦法是,這種材料,可能是低品位的,仍然放在貿易商的院子里,盡管銅有可能以填埋場的形式回到地面。
美國銅廢料(尤其是低品位廢料)的價格大打折扣,表明該國正在努力消化因中國貿易崩潰而產生的盈余。
有跡象表明,投資已開始流入擴大國內加工能力的領域。Argos Media上個月報道說,銅線材生產商SDI La Farga將在其印第安納州的紐黑文工廠增加第二座廢料熔煉爐。
據Fastmarkets稱,甚至有可能在俄亥俄州新建一座二級精煉廠。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因為美國和歐洲的大部分廢金屬冶煉產能在上世紀90年代都因向中國轉移而關閉。
就在中國的塑料禁令正迫使世界其它國家為塑料的使用承擔責任之際,對金屬的逐漸禁止似乎正刺激發(fā)達國家的廢品加工回流。
如果是這樣的話,不僅僅是中國人發(fā)現“廢料”不是“廢物”。